柳条边


柳条边liǔ tiáo biān

  1. 清初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名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


拼音
liǔ tiáo biān
注音
ㄌㄧㄡˇ ㄊㄧㄠˊ ㄅㄧㄢ
繁体
柳條邊

引证文献

  1. 清•初 顺治 间开始分段修筑,至 康熙 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 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南起今 辽宁 凤城 南,东北经 新宾 东折西北至 开原 北,又折而西南至 山海关 北接 长城,名为“老边”。自 开原 东北至今 吉林市 北,名为“新边”。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每门常驻官兵各数十人,稽察出入。

    引清•魏源 《圣武记》卷六:“盛京 吉林,则以柳条结边为界, 柳条边 依内外 兴安岭 而建。”
    清•彭兆琮 《感事》诗之八:“谁持木罌渡,顿溃 柳条边。”
    蒋士超 《出关至沉阳作》诗:“榆关 东瞰 柳条边,辽海 人民异昔年。”

国语辞典

网络解释

柳条边 (古代建筑)

柳条边,指中国17世纪后半期,于东北地方兴建的堤防壕沟。清朝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为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并防止外藩蒙古入侵,于是在东北地区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又名条子边,或称盛京边墙、柳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在整个18世纪,清政府政策在不同皇帝时期多有变化,除乾隆厉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总体上相对宽松,时而对汉人通过柳条边进入东北佯作不知。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至此,清政府出于通过开发东北进而增加税收、缓解土地矛盾的目的,在咸丰十年(1860年)废弃了柳条边墙,使其走入历史,从此开启了移民东北即闯关东的新时代 。

分解意思

  • 拼音 liǔ 部首 木 总笔画 9

    柳 [ liǔ ] 1. 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 如 柳条。柳絮。柳暗花明。 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3. 姓。

  • 拼音 tiáo,tiāo 部首 木 总笔画 7

    条 [ tiáo ] 1. 植物的细长枝。 如 枝条。柳条儿。荆条。 2. 泛称条形的东西。 如 条子。面条儿。便(biàn)条儿。金条。铁条。 3. 细长的形状。 如 条形。条纹。条案。条几(jī)。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 4. 项目,分项目的。 如 条例。条令。条文。条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 5. 层次,秩序。 如 条理。条贯。有条不紊。 6. 量词。 条 [ tiāo ] 1. 挑取。 如 “蚕月条叠”。

  • 拼音 biān 部首 辵 总笔画 5

    边 [ biān ] 1.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 如 边缘。边沿。 2.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 如 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3.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 如 等边三角形。 4. 旁侧,近旁。 如 身边。边锋。 5. 方面。 如 边干(gàn )边学。 6. 表示方位。 如 上边。外边。 7. 姓。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