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养气


战国时思想家孟子关于培养审美能力的见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夫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这里,孟子所说的“知言养气”论,是对孔子“思无邪”说的一个发展。孔子的“思无邪”说是一个客观的评诗原则,但批评家欲正确运用这一原则,还须具备相应的主观条件,即人格修养,就是一须“知言”,二须“养气”。所谓“知言”,就是能够正确地感知不同的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思想内容,了解某“所蔽”、“所陷”、“所离”、“所穷”。而“养气”,则是指将外在的思想道德原则经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功夫转化为内在的精神个性。“养气”未必能“知言”,然“知言”必须“养气”。孟子所说的“气”,即是“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具有了这种精神状态,付之于行动,可“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事皆合义”、“无所愧作”(朱熹《孟子集注》);应之于审美,即可“知言”,才能辨析“波辞”、“淫辞”、“邪辞”、“遁辞”之错误实质,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孟子的“知言养气”论,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审美能力与世界观的关系,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美学思想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人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说,魏了翁提出“辞根于气”说,方孝儒提出“气畅辞达”说,很明显就是对“知言养气”论的继承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