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


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语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即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大音”,即道之音;然“道法自然”,所以道之音,也就是自然之音。“希声”,并不是无声。老子曰:“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在春秋中期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没落时期,礼崩乐坏是时代的总趋势,放在诸子百家面前的根本任务是,如何治乱?孔子主张重建“礼乐”,以使“天下归仁”。老子则提倡“寡欲”,使人恢复淳朴的自然本性。老子认为“礼乐”不但不能克服自私自利的欲望,反而使贵族的享乐合法化,刺激其更大的欲望,决不是治世之方,相反是国家大乱的祸根。所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第四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只有“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百姓则“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二十九、八十章)。这就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提出“大音希声”,正是为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服务的,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意是说,声色货利皆身外之物,如果贪得无厌,则必然有害身心健康。所以圣人舍外而修内;也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显然是针对骄奢淫佚的奴隶主贵族而言的,自不无积极意义。所以,老子要取消的决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奴隶主贵族那种耽溺声色、荒淫腐化的生活习惯和特权。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这一做法正具体地体现了老子“大音希声”的本意。

然而,“大音”决不是一般凡人能领会的;修道有功也非易事。那么,在老子看来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普通凡人所需要的呢?乃就是符合人类自然本性的自然之音。老子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解释说:“心动则气伤,气伤则号而哑。今终日号而泰然,是其心不动而气和也。”这里说的是无知无欲的婴儿,其“号”乃天性之需要。可见老子要人们欣赏的,不是五音繁会的音乐,而是这种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