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


中国古代儒家美学的基本命题。语见《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此所谓“象”,原义指的是卦象;“意”,即是圣人心中的意念。“立象以尽意”,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然而,《周易》所讲的卦象,与反映现象的艺术形象具有相通的特点,如:“见乃谓之象”。(系辞上)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像,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系辞上)上述《系辞传》的这些言论说明,易之卦象,既是具体感性的,可见的,是模拟物的形象的,且“通神明之像,以类万物之情”的;又是至杂而不使人感到可恶,能够“相杂”而成“文”的。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系辞上),也就是说,它能使看来至杂的万物显示出内在的合规律的和谐的联系,因而具有美的意义。这就和今天所理解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大致相通,所以后世的画家、书法家、文论家在其论著中往往把“立象以尽意”作为美学命题来引用。

“立象以尽意”作为美学命题,“象”指艺术形象;那“意”是什么?除了决疑惑、断吉凶之外,“象”所要尽的“意”,是和“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系辞上)等大事密切相关的,且“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总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见其“意”的内涵丰富而复杂,可谓深微而神妙,“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立象以尽意”既不是以摹拟物象为目的,也不是某些简单的概念图示,而是有着和艺术形象的创造相通的东西,所以君子为了领会“象”中之“意”,须“观其象而玩其辞”(系辞上)。这里所谓“观”与“玩”,又有着与艺术欣赏相似的东西。象既与艺术形象相通,而艺术形象的特点,就在于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单纯表现丰富,以有限表现无限。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深远幽隐而丰富复杂的意念。

《易传》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一方面把“象”与“言”区别开来,强调了“象”表现“意”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又把“象”和“意”联系起来,以区别抽象的逻辑概念,从而启发了后世美学家对“意象”※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