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


中国古代儒家的诗教。语见《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这段话可能是后代儒生的伪托,但基本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其原意,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之以施行教化,使人人遵从礼教,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孔颖达在《礼记正义》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显然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它要求“性情柔和”,就是要求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不要反抗封建统治,即要“怨而不怒”。其对诗歌的创作和评论的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因诗教要求诗人只能塑造温良恭顺、没有反抗性的形象,势必束缚诗人和评论家的思想,使诗歌创作不能充分发挥“怨剌”作用、以揭露和批判封建的黑暗统治;使诗歌评论失去评论的人民性,扼杀具有民主性的进步诗歌。但诗教也主张诗人可以发愤抒情,“以讽其上”,讲求“主文谲谏”※,要求以含蓄的手法寄寓教义,无疑这对诗的比兴艺术手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