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变雅


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社会政治与诗歌风格关系的见解。语出《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意谓《诗经》中那些反映政教衰败、人民痛苦的风诗为变风,雅诗为变雅。一般认为,郑玄在《诗谱序》中以“西周中衰”为界划分“正”“变”不切实际,清马瑞辰主张“正”“变”的区分应以“政教得失”为准,凡讽刺时政之作,不论写于何时皆属“变风”、“变雅”,较为科学。清薛雪《一飘诗话》※以纯美为“正”,美刺相兼为“变”。其观点是相通的。

关于诗歌“正”、“变”的理论,追溯其源,大概是从《礼记·乐记》所说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理论中引申出来的。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所谓“变风”“变雅”,就是乱世之音。这一理论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揭示了社会政治对于诗歌风格、内容的深刻影响,说明了诗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至为可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