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灵感的见解。语出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应感,即在文艺创作中应物感于心的灵感现象。陆氏认为灵感的出现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当灵感到来时,艺术家在创作中冲动极为强烈,思如风发,言若泉涌,想象极为丰富,“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此时,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一旦灵感消失,六情底滞,好像神志全部飞去。其时,人如枯木,思若涸流。尽管极力追求,冥思苦想,结果还是“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所以,陆氏认为应感交会时才能产生佳作,应感闭塞时勉强写作只能事倍功半。这种认识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
陆氏对灵感的偶然性、突发性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他还没有把灵感与作家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但他对灵感的认识,是从创作实践出发的,且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心物感应”论,把创作活动的心理动因与外部世界的感召联系起来,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与西方的“神灵凭附”、“灵气吸入”等神秘的灵感说,自有根本的区别,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民族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