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形尽相


晋陆机关于文学创作形象化的理论。语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使,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形,形象;相,相貌。文学创作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抒情言志,应该尽量运用比兴,借助形象,对描绘的客观事物,穷肖其形貌,以期生动逼真,撼人心灵。

那么,如何达到“穷形尽相”呢?陆氏分三个层次作了具体论述。第一,他认为客观事物“纷纭挥霍”,变化万千,“形难为状”,故须作家深入地观察感受:“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作家感受万物的变化,悲喜交集,才会引发创作的冲动,这是进入艺术构思,进行形象创造的前提。

第二,作家欲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必须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在此基础上,艺术的想象活动无远不到,无高不至。“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样,“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感情由隐而显,形象由朦胧而清晰;情感渗透着形象,形象洋溢着情感,鲜明的艺术形象便逐渐孕育成熟了。

第三,欲塑造生动的文学形象,还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提炼。陆机所谓“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其中心意思是说,创造形象须进行艺术的虚构,而虚构决不是胡编瞎造,它包含着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高度的艺术概括过程。这样创造出来的形象,必然有一定的典型性,“尺素”可“函绵邈”,“寸心”也可表现出“滂沛”的思想感情。

艺术形象是作家审美体验的产物,因此,形象的创造总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前提的。陆氏虽重视“遵四时”、“瞻万物”;但对生活实践有所忽视。其所谓“万物”,虽不能说与生活内容毫无关系,但主要是指自然物而言的。这是时代的局限。陆机关于文学形象化的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积极的深远影响,这是主导面。其后刘勰的“神思”※说,司空图的“象外之象”※论,都是对这一形象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