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形象化的论述。语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形似,即真实细致地刻画外部事物的形貌;巧为,即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司马相如系两汉著名辞赋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其赋作善于运用夸张、想象、比兴、修饰等各种艺术方法和修辞技巧,具体细致地描写山水草木、城郭宫室,铺陈事件人物,故沈约评他的风格特色为“巧为形似之言”。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但在理论上的自觉大约始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穷形尽相”※说,其主旨就是强调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化问题。到了六朝,沈约、钟嵘、颜之推和刘勰等人深受陆机影响,于文学创作论,尤重“形似”。如钟嵘评张协诗谓“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见《诗品》)颜之推评何逊谓“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颜氏家训·文章篇》)这是当时文学创作繁荣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正如刘勰所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文心雕龙·物色》)
然文学的艺术形象问题,以“神似”为主,“形似”为辅,以形传神,形神统一,这是为沈约等人所不明确的。作为哲学命题,从战国到两汉,有许多哲学家讨论过“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且在艺术论上,《淮南子》倡导“君形者”在前,顾恺之强调“传神写照”列后,然他们都不是从“以个别反映一般”的客观规律上来说的。到了唐代,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的形象化理论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