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永明时由王融、谢朓、沈约等人创立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声律理论。他们主张以四声律诗,文字的运用要分别平、上、去、入四声,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韵不和谐的病犯。既正面提倡四声,又消极防犯弊病,故称之谓声病说。
中国古典诗歌,有明显的节奏韵律。随着抒情诗的发展,诗歌创作上语言的运用,字音的高低轻重、抑扬顿挫,就越来越讲究,它作为诗歌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被更多的诗人、理论家所重视。晋陆机《文赋》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是对诗歌的音韵声律美的理论自觉。南朝齐永明间沈约等人就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总结诗歌创作经验,接受当代音韵学研究的新成果,创立了声病说。
关于病犯,李延寿《南史》只提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种,到了唐代才出现八病之说:“四声八病,刚柔清浊”(王通《中说·天地篇》)。八病说为谁所首创,向无定论。据清纪昀的《沈氏四声考》(卷下)说:“按齐梁诸史,休文但言四声五音,不言八病,言八病自唐人始。所列名目,唯《诗品》载蜂腰、鹤膝二名,《南史》载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名,其大韵、小韵、正钮、旁钮之说,王伯厚据李淑《诗苑类格》,不知淑又何本,似乎辗转附益者。”(《畿辅丛书》本)这是结论性的意见。
按声病说,作诗讲究病犯,对于诗歌艺术效果的提高有其积极意义,且对律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正如清人姚鼐的《今体诗钞·序目》所说:“声病之学,肇自齐梁,以是相沿,遂成律体。”但由于八病说的内容过于烦琐严格,反而束缚了诗歌创作,且在客观上也易助长形式主义文风之发展。所以,当时的钟嵘就曾批评说:“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