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关于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欣赏过程的论述。其《文心雕龙·知音》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缀文,即创作文学作品,总是作家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产生感情活动,然后才用文辞形式表现出来。观文,即欣赏文学作品,只能通过阅读作品的文辞形式,去了解、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文学欣赏活动如同寻找河源一样,须溯流而上,方可找到其源头。作家的思想感情无论怎样幽深隐微,也可以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看清它的底细。不仅当时的作家,就是古代的作家,虽“世远莫见其面”,但可“觇文辄见其心”。刘勰还认为“志在山水,琴表其情”,何况用文辞来表达的文学作品,怎能把它的情理全部隐匿。所以,“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其不能“达理”“入情”者,“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只要批评家能深入钻研,克服“自浅”,提高思想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才能“入情”,“见异”,成为“知音”。
刘勰把文学创作过程,概括为“情动而辞发”,显然是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这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的继承。其贡献在于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理解为以“动情”和“入情”为特点的艺术思维活动,说明他对文学审美特征的把握,比之其前代,如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前进了一大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