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饰


刘勰关于艺术夸张和修饰手法的论述。其《文心雕龙·夸饰》云:“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意谓自开天辟地以来,只要有声音状貌的事物,如果用文辞来描写,总会有夸张和修饰。刘氏认为夸饰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增强文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辞入炜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这就是说夸饰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光彩夺目,形象感人,具有开盲震聋的作用。但是运用夸饰必须是为了真实,反映真实。他说:“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者,剪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所以,刘氏强调夸张要有节制,文饰不能过分。

对艺术的夸张和修饰手法的重视,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不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是肯定这一手法的。孟子对《诗经》中某些夸张手法是予以肯定的;而庄子提倡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显然有夸张和修饰之意。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所讨论的“艺增”,其主要精神也是与夸饰相通的。但对夸饰作系统论述的,刘勰是第一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