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吴兴(今浙江吴兴)人。自称为南朝谢灵运后裔。中唐诗僧。主要活动于天宝(742~756)至贞元(785~805)年间。初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后居于吴兴杼山妙喜寺。性喜吟咏,诗名日盛。凡出游,“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福琳《皎然传》)。与当时的名士颜真卿、韦应物、顾况、陆羽及名僧灵澈等均有密切交往。颜真卿组织编纂《韵海镜源》,皎然曾与其事。
皎然诗作汇有《杼山集》(又称《皎然集》)十卷,于贞元中即由集贤御书院收藏。其诗古、近各体兼备,清秀淡远,常得后人赞誉。唐代权德舆称:“吴兴长老昼公,缀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宋代严羽※也称:“释皎然之诗,在唐诸诗僧之上。”
皎然另撰有《诗式》※、《诗议》※二书,讲解诗理,标示诗法。《诗式》五卷,编定于贞元五年(789),为皎然晚年所著。《诗议》或又称《诗评》,今传本仅一卷,已非原貌;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辑《文镜秘府论》中,多处征引《诗议》的内容,似较传本更为详瞻可靠。皎然论诗重视艺术规律,提倡无过无不及的“诗家之中道”。他主张将“自然”※与“苦思”相统一,追求一种“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的化境。他强调“取境”※的特殊意义,认为“取境”作为诗歌创作的关键环节,能决定诗歌作品的艺术品格;他强调诗歌应有“文外之旨”※,使读者“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正臻于成熟的诗歌意境※理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