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918
字表圣。晚年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登进士第。在仕途中曾先后受知于礼部侍郎王凝和宰相卢携。累官东都光禄寺主簿、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后,朝廷微弱,社会动荡,遂萌退隐之意,归居于中条山王官谷。昭宗朝(889~904)数次以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征召,皆称疾谢辞。后梁纂唐,诏为礼部尚书,亦不赴任。次年,闻唐哀帝被杀之讯,绝食而死。时年七十二岁。有《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司空表圣诗集》五卷及《诗品》※一卷传世。
司空图生逢末世,思想中儒、道、释三家共存,至归隐后则道、释两家更占上风。这既影响到了他的处世态度,也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面貌。
司空图作为诗人,地位并不突出。他喜好饮酒赋诗,尤长于五、七言绝句。其诗歌作品或写隐居山林的逸趣,或发感时伤情的悲音,格调偏于闲静淡远。
司空图的历史地位,主要是由其在诗歌理论方面的贡献所奠定的。所著《诗品》一卷,列“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类诗歌风格意境,并用四言韵语分别加以形象的发明,崇尚“妙造自然”,倡导“超以象外”※,“离形得似”※。此外,他还在《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诗赋》等文章中,表述了重要的诗歌理论主张。司空图上承殷瑶、皎然的见解,而又有所发展。他推重王维、韦应物所代表的“趣味澄”诗风,贬抑元稹、白居易的诗作“力勍而气孱”。他论诗强调“思与境谐”,要求由此创造出“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他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之说,要求诗歌应能具备“酸咸之外”的“味外之旨”。这些议论,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使经过了长期酝酿的诗歌意境学说臻于成熟。司空图富于启发性的诗歌理论及其审美趣味,在后世广有影响,曾受到过苏轼※的称赏,而且开了严羽※“妙悟”※说和王士禛“神韵”※说的先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