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榜进士。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任职期间作诗“谤讪朝廷”,为何正臣、舒亶、李定弹劾,被捕入狱。“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因新党得势,再贬至英州、惠州,远放儋州(今海南岛),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是一个兼擅众艺,各方面都有建树,诗、词、文、书法都代表北宋最高成就的作家。诗风动荡开阖,自由挥洒;文风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词风豪放,书风丰腴跌宕,天真烂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论诗主张“境与意会”,要求“意”与“境”互相融合;揭示诗画同源,并有共通的艺术法则。指出王维的创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写景状物,必须深入事物的典型特征,写出这一群中的“这一个”,并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揭示“枯淡”※与“丰腴”※、“质实”※与“绮丽”※之间的对立统一美,并把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哲学,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

苏轼著述很多,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又有书、画手迹传世。著有《东坡七集》、《苏氏易传》、《书传》、《论语传》、《东坡志林》等。事见《宋史》、《宋史新编》、《东都事略》、《元祐党人传》等。宋人王宗稷撰有《东坡先生年谱》,明人郑鄤有《考定苏文忠公年谱》,清人冯应榴有《苏文忠公年谱合注》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