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


1174—1243

字从之,自号慵夫,滹南遗老。槀城(今属河北省藁城)人。金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被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预修《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累迁翰林直学士。金亡,隐居乡里不出。史称著有《慵夫集》若干卷,已佚。今存《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附一卷。其中《滹南辨惑》考证经史,以其突出成就,受到时人推重。《文辨》四卷、《诗话》三卷,与其《评东坡山谷四绝》、《评王子端四绝》八首论诗绝句,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观点。他的学术渊源,除受到赵秉文的影响外,多来自其舅周昂(德卿),《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下》载周昂教王若虚曰:“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文章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辞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这些议论又见于王氏的《文辨》和《诗话》,是王氏论诗文的依据。他针对金源诗坛上形式主义文风,倡导周昂的“以意为主”的主张,论诗文重在“真”。《文辨》一指出:“夫文章唯求真是而已。”要写自己的真性情、真怀抱,自然流出,不借于文字上的雕琢,《归潜志》卷八载王若虚与雷希颜同修《宣宗实录》,由于二人文体不同,多所纷争。王好平淡纪实,雷尚奇峭造语;王主张“贵不失真”,雷则云:“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观。”王说:“希颜作文好用恶硬字,何以为奇?”雷亦说:“从之持论甚高,文章亦难止以经义科举法绳之也。”可见他与时风的尖锐对立。并由此出发,推崇白居易、苏轼,集矢于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其论诗诗云“骏步由来不可追,汗流余子费奔驰。谁言直待南迁后,始是江西不幸时?”是说苏轼远非山谷所能及,苏轼南迁以前,就已确定了文坛领袖的地位,更不用说在南迁以后了。《诗话》卷二:“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指出了江西诗派的病根,钱钟书说:“古今来诋诃山谷最严厉者,莫如王从之”(《谈艺录》),此论甚是。王若虚是金代最有根柢的学者,富有疑古精神,不乏精辟见解,但其“谭艺,识力甚锐,而见界不广”(钱钟书《管椎编》)。“论文每若拘墟,而说理多明允可取”(同上)。传见《金史》卷一二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