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1613—1682

初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亦署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苏州)人。他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进步的思想家、杰出的爱国志士、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卓有见地的诗歌理论家。顾炎武生当明末清初的大变革时代,少年时就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下江南以后,则积极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后,又遍游华北、陕西等地,访问民俗,踏勘地理,研究学问,誓死不仕清廷,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凛然的民族气节。他治学严谨,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开有清一代朴学之风。在经学、历史学、地理学和音韵学研究上都有独到的重要见解。《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据《亭林先生遗书汇辑》统计,顾炎武著作共四十三种。其中以《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灵》※、《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最为重要。顾炎武在文学思想上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明确指出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具有反映现实人生的社会功能。他的诗歌理论,除散见于诗文集中之外,主要集中在《日知录》卷十九、卷二十一和《诗律蒙告》中。顾炎武认为诗歌的根本是“言志”;但又倡导诗歌直抒性情。他主张向古人学习;但又反对摹仿,倡言创新,鼓吹“诗体代变”。另外,他还对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对于部分古代诗人也有具体论述。其论诗专书《诗律蒙告》,《亭林先生遗书汇辑》仅收目录,《敬业堂丛书》把它与《菰中随笔》合刊,可惜只存两页。其中所言:“学诗须一气浑成”,“诗避三巧:巧句、巧意、巧对,三者大家之所忌也”等,均见亭林学诗、论诗之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