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


1627—1703

小名世倌,字星期,号己畦,晚年隐居吴县横山,人称横山先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清史稿·列传》作浙嘉兴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宝应知县。一年后因“伉直不附上官意”而被弹劾罢官。从此他绝迹仕途,一方面游览名山大川,一方面潜心著述,在横山授徒教学。清代一些名人如张玉书、沈德潜、薛雪等都是他的学生。叶燮著述主要有《己畦文集》二十二卷,诗集十卷等。《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其最著名的著作是《原诗》※。《原诗》是我国古代诗话中理论性、系统性最强的一部论著。它总结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成果,特别是吸取了明代以来诗坛上复古与创新、宗唐与宗宋等经验教训,阐述了诗歌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其中包括诗歌本质、创作的主客观条件、诗歌发展规律、诗歌创作方法、诗歌批评等各方面内容。关于诗歌的本质与创作的条件,他发展了“诗言志”说,认为是客观生活与诗人主观条件的结合才产生了诗:一方面“盖天地有自然之文章,随我之所触而宣之”,客观世界中的“理、事、情”※都是诗材;另一方面,诗人又必须具有“才、胆、学、识”※等主观条件,方能“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关于诗歌的发展,他提出了“正、变、本、末、因、革”等命题,认为“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如果不分辨“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就会迷入复古拟古的死胡同。关于诗歌的创作技巧,诗话又辩证地提出了“虚名”(活法)与“定位”(死法)※的命题,认为“虚名不可以为有,定位不可以为无”。关于创作方法,诗话第一次提出了“形象”、“思维”等术语,用“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来概括形象思维的过程。这些见解,都精辟新警。叶燮论诗不与当时流行观点相合,具有独特见解,在当时及后世有很大影响,后人把《原诗》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清史列传》中说:“燮言诗以杜甫、韩愈为宗,陈见俗障,扫而空之……寓吴时,以吴中称诗多猎范、陆之皮毛而遗其实,遂著《原诗》内外篇,力破其非。吴人始而訾警,久乃更从其说。新城王士禛※称“燮诗古文熔铸古昔,能自成一家言。”不久,他的学生沈德潜※继《原诗》又发展作《说诗晬语》※,继王士禛后成为当时诗坛领袖。他的另一学生薛雪※也作《一瓢诗话》※,继承发展了他的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