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氏。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三等侍卫,累晋一等。有《通志堂集》、《纳兰词》等。《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一均有传。性德为清代词学大家,其词尽洗模拟饾饤之习,被人们称为“国初第一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除词之外,他在诗、赋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工力和造诣,还钻研经学,兼及音乐、书画。性德虽生长于满洲贵族之家,而喜延接文士,所结交者,多为有才华而际遇坎坷的文人,尤以诗人吴兆骞因科场案牵累,流戍宁古塔,性德应顾贞观之请,多方斡旋,得以赎回一事,为当时及后人广为称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佳话。性德论诗主张散见于《渌水亭杂识》、诗词及致友朋的书信中,比较集中反映其诗论的,是收录于《通志堂集》中的单篇专论《原诗》※。在此文中,他强调诗歌创作应有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认为“古诗称陶谢,而陶自有陶之诗,谢自有谢之诗。唐诗称李、杜,而李自有李之诗,杜自有杜之诗。”认为真情是诗之本,而这种真情又来源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他十分不满明代以来诗坛上的模拟之风,尖锐地批评了“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必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的现象,指出学诗“无问唐也宋也”,而应当寻找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师承前人与诗从己出的关系,也作了较为辩证的论述:“诗之学古,如孩提不能无乳母也,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也。”反映出他对文学清醒的认识和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眼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