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1716—1798

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其卒年为嘉庆二年,故多数学术论著皆定为1797年,但其卒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实系西历1798年1月3日,因此卒年当定为1798年。袁枚幼有异禀,天分甚高。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因满文考试不及格而发江南,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乞归,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以后除乾隆十七年曾改官陕西不到一年外,终生绝迹仕途。《清史稿》卷四八五有传。袁枚是乾、嘉期间的著名诗人、诗论家。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三十五卷,《小仓山房外集》(骈文)八卷,《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七卷、《补遣》二卷,《随园诗话》※十六卷、《补遗》十卷,《小仓山房尺牍》十卷,《新齐谐》(又名《子不语》)正、续二十四卷等,达三十余种。

袁枚诗、文、小说等创作均成绩斐然,但影响最大的是其倡导的性灵说※诗歌理论,备受称许。论诗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以及《续诗品》※、《仿元遗山论诗》、《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再与沈大宗伯书》、《答蕺园论诗书》等诗文。袁枚性灵说诗论的要义可从其批评某些诗人“既离性情,又乏灵机”(《钱玙沙先生诗序》)一语中看出,即要求诗歌创作主体应既具“性情”,又富“灵机”。合言之即“性灵”;分而言之,“性情”包含感情与个性,“灵机”指天赋的灵性、非凡的诗才。因此性灵说诗论的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灵性)三方面要素。在这三块理论基石上又生发出: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独创性并自然天成;作品内容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为主,感情所寄寓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诗歌作品宜以感发人心,使人产生美感为其主要艺术功能等艺术主张。鉴于此,则必须反对当时诗坛上沈德潜※束缚性灵的“诗教”※观及规模盛唐的“格调说”※,亦反对翁方纲※以学问代替性灵,以考据为诗的“肌理说”※。因此,性灵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内涵相当丰富。是康、乾年间尊重人的个性、重视艺术创作规律的进步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

袁枚主持乾、嘉诗坛近五十年。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奉之为“及时雨宋江”。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又同为“乾隆三大家”,而以袁枚为首。袁枚更以性灵派主将的地位闻名于世。袁枚地位之高、其影响之大可谓无人比肩。但其身后则毁誉参半,延及当代,自古亦属罕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