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1813
字槎客,又字葵里,晚号兔床山人。海宁(今属浙江)人。诸生。吴骞筑有拜经楼,藏书甲于一方,与同里人陈、周春等人,日事校雠之学,足不出户,撰有《拜经楼丛书》。吴骞论诗之语,见于其所著《拜经楼诗话》※中。他援引陈枚之语,将“诗有四观”※作为评诗的标尺:“(诗)以温厚蕴藉为体,以风雅鼓荡为用。思入深沉,调出俊爽。宏丽诗不落浓俗,幽静诗不落枯淡。雄句宜浑不宜粗,婉句宜细不宜巧。一观意思,二观体裁,三观句调,四观神韵,四者皆得,方为全诗,四者中更以意思神韵为主。”“意思”和“神韵”实是诗歌的内容以及诗作应有的“蕴藉”、“幽静”等。“体裁”与“句调”则是形式。吴氏先内容后形式的评诗之法是很可取的。吴骞又引用蒋山佣之语云:“诗避三巧:巧句、巧意、巧对。三者大家所忌也。”并说:“学诗不可但学句法,须以一气浑成为上。若逐句作去者,不足言诗。”这些说法,与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所列举的“四失”※之一即“巧而无情,则言中之意尽”,有相通之处。宋以后评诗家常常提出反对个“巧”字,以“巧”作诗,非但容易流于油滑而无蕴藉,而且,既用了“巧”或专学句法,则诗歌必定缺乏雄浑壮阔的意境和笔力、徒入纤秀无骨一路,诗道日下。吴氏所引之说,是极具眼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