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考官、督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翁氏潜心研究经学,长于考订、金石之学,亦精通书画、词章,“负海内清望,垂六十年”(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著作等身,主要有《复初斋诗集》七十卷、《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石洲诗话》八卷、《小石帆亭著录》六卷、《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经义考补止》十二卷,等等。作者作为考据家、经学家而兼诗人,其“所为诗,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其中,论者谓能以学为诗”(《清史稿》本传),故袁枚※有“误把抄书当作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之讥。《清史稿》卷四八五有传。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王士禛※神韵说※、袁枚性灵说※、沈德潜※格调说※之外,翁氏以标举肌理说※而独树一帜。张南山曰:“(翁)先生生平论诗,谓渔洋拈神韵二字,固为超妙,但其弊恐流为空调,故特拈肌理二字,盖欲以实救虚也。”(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二)同时亦欲以其“穷形尽变”之法补救格调说摹拟之弊,以其主经术、学问与性灵说主性情分庭抗礼。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层次:“义理”是以六经学问为本,“文理”是要求章法、句法、字法等细腻刻画。其“欲因文扶树道教”及以学问为诗的落后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亦不无可取之处。翁氏之肌理说是当时汉学考据风的产物,与桐城派古文“义理”说亦相通,对后世影响颇大,于是形成了清代中晚期的学人诗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