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6—1809
字稚存,一字君直,号北江,晚年自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编修。嘉庆四年(1799)因上书指斥内外臣“误国不恤民”,并有“视朝稍晏,小人荧惑”之语,触怒嘉庆皇帝,被贬新疆伊犁充军,次年赦归。此后即杜门著书。洪氏学问渊博,精通经学、史学、地理学、训诂学,诗文亦有奇气,曾与黄景仁齐名江左,号“洪黄”,又为“毗陵七子”之一。洪氏著述甚丰,有《洪北江全集》,收著作二十余种。《清史稿》卷三五六有传。其《北江诗话》※集中反映了其诗学观,诗文集中亦有不少文字述及诗学观点。当时乾、嘉诗坛有袁枚※性灵说※与沈德潜※格调说※之论争,又有翁方纲※倡导肌理说※,更早些还有王士禛※神韵说※,洪亮吉论诗颇多与袁枚相通之处,但又有补救性灵诗弊端之论;对王士禛与沈德潜则不满其拟古,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更加贬斥。其诗论颇为周全,要旨是:“诗之可传者有五:一曰性,二曰情,三曰气,四曰趣,五曰格。”(《北江诗话》)以“性”居首位,这与袁枚把“情”放第一位不同,洪氏是欲以人的品格思想来规范“情”。其重“气”是指阳刚之气,与“性”相关。其论“趣”分为“天趣”、“生趣”、“别趣”※,标举诗作要自然、生动活泼、浪漫奇特,有反考据入诗之意。其论“格”实际是反对“诗文讲格律”。认为“已入下乘”(同上)。因此无论是学李、杜的沈德潜格调派,还是学王维、孟浩然的王士禛神韵派都不为其所取。但是其论“性”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标准,对诗歌的发展又持诗“以时代降”的倒退观,则不足为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