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本


生卒年未详。字浣山,善化(今湖南长沙)人。约生于乾隆中,卒于道光未,寿八十。嘉庆六年(1801)举人。后屡试不第,适馆为生。宏才博学,豪放不羁,工诗文,善书翰。喜遨游名山大川,结纳海内名儒,牢愁咄咄,咸发于诗古文词。著有《达观堂古文诗集》、《达观堂诗话》※。其论诗主张主要体现在嘉道之际所著八卷《达观堂诗话》。张晋本颇服膺同时著名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袁太史论诗专主性灵,盖原先儒诗本性情及诗以理。性情之指,非徒逞其臆见,翻尽前人窠臼”,“《(随园)诗话》中所指列,不为矫激诡随,此其所长也。”其论诗之旨即本“性情”,即李桓《达观堂诗话序》所称,张晋本“以为诗学之源,必归于性情之正”。而张晋本之论又服膺杨慎,称“杨升庵云:‘三代后无真理学,六经中有伪文章。’此愤极语,亦见道语。”本此二家之言,张晋本谓“诗以言志,如人之面貌,不能一律然”。又说:“人心不同如面,言为心声,则诗亦如之。”所以,他认为:“诗从至性流出,不求工而自工。”“情景交融,是诗家第一妙谛”,“寓情于景,故有生意”,强调诗歌借景以表现诗家“至性”、“人心”即真性情,即是“言志”。故其强调诗“可传者,必骨格,风韵,气魄三者俱全;有骨无韵,则泥塑木雕,有韵无骨,则纸糊篾札,二者备而无气魄以运之,则可小不可大,可近不可久。”又强调为诗不为格律所拘:“说诗者称诗律,固然,使过于苛细,则必使人身无完肤,虽大家名家,都所不免。”要之,则为诗必仗性灵,“胸中无至理奇情,笔下少灵情活相,只办得按律循声,四平八稳,究如木马泥牛,全无动人处,无怪阅者之思卧也。推之文字无不然,推之作人之道亦然。”在清中叶诗坛论诗主张流派纷呈之际,张晋本诗论独钟袁枚“性灵说”※,可视作《随园诗话》之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