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1839
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安徽候补知县。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其论诗主张主要体现在道光十六年(1836)所刊《养一斋诗话》和所附《李杜诗话》※。其论诗主旨一本于儒家“诗教”,惟孔门之言为诗之准则。认为“‘诗言志’,‘思无邪’,诗之能事毕矣。”又以《三百篇》为根本,以《六经》为范围,“《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不学《三百篇》,则虽赫然成家,要之纤琐摹拟,饾订浅尽而已”。其论诗歌创作,强调“胸襟”,“胸襟大一分,诗进一分耳”。也不废“性情”,“诗本性情”,却排斥“悖理”之情,要“情”合于“理”,而“理”者,即要“得《六经》之旨”。又说“性情”与“学问”合一,以“诗教”之旨来求“性情”与“学问”的统一。又主张“诗境全贵‘质实’※二字”,又说“诗有一字诀,曰‘厚’”,故其斥“学者徒于声律字句间,鞭心低首,反复攻苦”之弊。他也反摹拟之风,斥李空同、何大复,热衷摹古,却又主张“学古”,“师古”,以《三百篇》为本,返归六义,能“自尽所怀”者,即非袭古。他很重视诗人的自我修养,提出“言志者必自得,无邪者不为人”,为诗即能左右逢源,“益于身心”、“裨于政教”,而且能“雅”而“不俗”,“脱弃势利”;反之,“为人而不自得”,“只求胜人”,“谀颂坑人”,“今种种斗靡骋妍之诗,皆趋势弋利之心所流露也。”潘德舆还著有《养一斋李杜诗话》,其论推崇朱熹“作诗先看李(白)、杜(甫),如士人治本经,本既定,方可看苏(轼)、黄(挺坚)以次诸家”之说,辑唐、宋以来各家论李、杜之言,或加阐发,或加辨正,凡五十则,附《养一斋诗话》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