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1876
字蕙常,又字芗溪,别号山人、茶叟、五虎山人等。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从弟。早年从陈寿祺学。清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座师何绍基。后八上公车,终未成进士。咸丰三年(1853)进呈《三礼通释》,获教授之职,历掌建宁、邵武、海门等地教席。为近代著名学者和诗人。著有《衣
山房诗集》、《小石渠阁文集》、《射鹰楼诗话》※和《海天琴思录》、《续录》※等。其论诗主张主要体现在《射鹰楼诗话》及《海天琴思录》、《续录》中。另有《敦旧集》八十卷、《诗人存知录》三十卷两部类似诗话的著作,均因卷帙浩繁而未刊刻。林昌彝“立品端方,留心时务,而胸怀爽朗,每谈海氛事,即激昂慷慨,几欲拔剑起”(林伊初《射鹰楼诗话序》),故其所著诗话,大旨均在伸抗英(所谓“射鹰”)爱国之志。其论诗主张上承其师经学家、近代宋诗派中坚何绍基,并远及乾嘉学派经学大师惠栋之说,以学问性情并重之说为诗论的核心,既重诗歌创作中的学养地位,又主张不废性情,要求表现真情真意。由此对清代诗坛长期争论不休的宗唐、宗宋问题,采取持平兼取的态度。又提出体格、情意、妙趣为诗歌三要素,“三者既得”,“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又分诗为三境:清通、警炼、自然。评诗为三等:天籁、地籁、人籁※。以“诗本天籁”、“终尚自然”为最高境界。并重比兴,讲究含蓄蕴藉之美。对近代诗话,他“极推竹垞、四农二家”,“鄙意谓阁下(指林昌彝)之《诗话》,既博且精,可以含二家而一之。”(《家文忠公少穆〔林则徐〕宫傅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