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源


生卒年不详。字辛伯,号秋淦,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道光贡生。少受诗学于嘉善黄安涛,深得黄的赏识,“以为自此有替人矣”(王韬《瀛壖杂志》)。著有《一粟庐诗初稿》、《二稿》,所作诗兼具奇警、清稳之妙,在当时能别树一帜。于源在道光十五年(1835)得友人启发,开始追忆诗事,“笔记数则”,陆续增删后于二十七年刻成《灯窗琐话》※行世。同时陈官焌推为“《静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南野》(吴文溥《南野堂笔记》)之续”。(《灯窗琐话序》)该书记录了浙江及江苏一带有关诗歌的遗闻佚事,是近代有地方特色的随笔性诗话。于源通过由人及诗、论诗及事的品评方式,点出了“浙派”诗人与同时乡贤的诗歌风格,诗坛地位。他高度肯定了朱彝尊※、厉鹗※、钱载、宋大樽※、王昙等浙产诗人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建树,同时对声名不显的普通邑人好友之诗也作了客观评判。许多描写浙中风土民情的诗作,也多见收录。在《灯窗琐话》中,于源认为诗须有寄托,有真情,主张风格的多样化,并摆脱刻意摹拟古人的陋习。对于“清和淡远”的诗风,尤表倾心。另有《柳隐丛谈》,体制、内容都与《灯窗琐话》相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