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不详。字师筠,含山(今属安徽)人。活动于清道光、咸丰朝,曾在吴下小沧浪馆讲课。精通诗艺。辑有《杜诗百篇》二卷,并撰《翻切简可篇》二卷。其主要诗学著作为《小沧浪诗话》※,是在披阅“说诗者百数十种”后选辑汇编而成,于咸丰元年(1851)定稿,九年(1859)刊行。张燮承鉴于“海内诗话之作,率多录人佳句,道人能事,有褒美所知之辞,无训勉学者之义”(《汤贻汾《小沧浪诗话跋》),意在充实诗话著作的理论内涵,使后学者有所依违,便“溯源穷流,分门别类,严其去取,多所发明”(同前),编定了此著。《小沧浪诗话》围绕诗歌的本质、体裁、作法、忌病及名家诗论精义,分四卷十九目,辑录自宋至清的四十九种诗话著作的相关内容,体制与严羽※《沧浪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有共同处。张燮承在书中基本不直接发表诗歌主张,而是“述而不作”,或可视为“寓作于述”。透过引录他著及加少量按语,可以发现其诗学宗旨所在。全书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强调“诗人不可无品”,以为各体诗歌都应学古人之根本,得古人之性情,并脱化创新,才能走上学诗正途。该书不仅形式,而且内容也与《沧浪诗话》、《诗人玉屑》很是相似。张氏为近代诗坛提供了一部可资参考的诗话汇编之作,其理论意义不可低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