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


1832—1916

字壬秋,又字壬甫,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曾就尚书肃顺之聘,入都参幕。后入曾国藩幕,以意不合而辞。乃先后主成都尊经出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任江西高等学堂总教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翰林院检讨。民国后,任国史馆馆长。旋即返隐,卒于长沙。研治经、史、诸子,尤重今文经学。精文翰,诗尤高,被奉为“诗坛旧首领”,“拟汉、魏、六朝诗派”代表,与邓辅纶、邓绎、龙汝霖、李寿蓉结社长沙,称湘中五子,又与邓辅纶、高心夔并推为湖湘三大家。其诗慨然以复古自任,直造汉、魏、六朝,多古体五言,绝少七言,故手订诗集,均删除七言近体。著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军志》等,门人辑有《湘绮楼全集》二十六种,《湘绮楼说诗》※八卷。其论诗大旨,主张“诗必法古”,而“学古必学汉也”。认为宋诗不如唐诗,唐诗不如汉、魏、六朝之诗,“唐无五言,学五言者,汉、魏、晋、宋足以尽之”。又说“诗贵有情”,而只有“善治情而后知诗之贵情也”。所谓“治情”即善于以艺术手法整饰、处理诗歌所要表现之思想感情。并说:“情不贵而情乃贵,知此者足以论诗矣。”这又同他主张的诗“贵于以词掩意※、托物起兴,使吾志曲隐而自达”一说有关。他的所谓“情不贵”,即其“以词掩意”之意,因为“诗者,持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掩其情,无露其词”。“非可快意骋词,自状其偏颇,以供世人之喜怒也。”所以他反对“以意为重”、“重意不重词”,要之“诗之旨,则以词掩意”。惟其如此,“情乃贵”,使“闻者激昂而思”,能“动天地鬼神之听”,岂不“诗贵有情乎?”又说“诗缘情而绮靡”,而“宋、齐、梁游宴,藻绘山川;梁、陈巧思,寓言闺闼。皆缘情之作,情不可放,言不可肆,婉而多思,寓情于文,虽理不充周,犹可讽诵。……近代儒生,深讳绮靡,区分奇偶,轻诋六朝,不解情之言,疑为淫哇……故风雅之道息焉。”其“风雅之道”实是张扬复古主义。自称生平为诗,“余则尽法古人之美,一一而仿之,熔铸而点之。”并劝人“当遍观古人之诗,唯今人诗不可观。今人诗莫工于余,余诗尤不可观。以不观古人诗,但观余诗,徒得其杂凑摹仿,中愈无主矣。”其论诗偏执“诗必法古”之说,以拟汉、魏、六朝诗为宗。时人评曰:“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正惟其莫能辨,不必其为湘绮之诗矣。……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也。”(陈衍《近代诗钞》)确是中肯之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