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甲午(1894)中日战后,投身变法维新运动。曾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时号“康梁”。戊戌(1898)变法期间,入京襄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又以六品衔专办译书局。政变后亡命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组织保皇会、政闻社。在继续其“君主立宪”和保昌活动外,还致力于富有成效的思想启蒙宣传和文学改良等工作。辛亥革命后返国,先后组织进步党和研究系,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其间曾先后支持倒袁“护国战争”与讨平张勋复辟。“五四”前后,出游欧洲。回国后,脱离政界,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和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专事讲学与著述,直至五十七岁卒。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和文学家。著有《饮冰室合集》。其论诗主张主要体现在提倡“诗界革命”※的(饮水室诗话》※中,不满于旧诗坛“薄今爱古”的拟古习气,鼓吹诗歌革新,提倡为诗要有“新意境”,认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主张以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表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新理想、新思想和新事物。他又认为要创造“新意境”,须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的“意境”、“风格”、“语句”来革新诗歌。由此可知,其“新意境”实指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事物。梁氏论诗界革命,惟重诗歌思想内容的革新,而无视形式对内容的巨大作用,不能看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主张以新名词、新语句入诗,非求诗的形式革新,仅止当作“诗料”,不须改变旧体诗“古声”。他认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备为诗歌革新之目标。梁氏论诗又重个人风格,如盛赞“吾重公度诗,谓其意境无一袭昔贤,其格又无一让昔贤也”,“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此著所评其他诗人也着眼于“意境”、“风格”。梁氏论诗又重情感的表现,其晚年作《论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自称“专注重表现情感的方法”,谓有“含蓄蕴藉的表情法”、“奔进的表情法”和“回荡的表情法”三种。他以“含蓄蕴藉”指为“向来批评家认为文学正宗”、“中华民族特性的最真表现”,却“是拿灰盖着的炉炭”,“是温的”。而“奔进”和“回荡”这两种表情法才是“热的”,“是有光芒的炎焰”,而“我们中国却太少了。我希望今后的文学家努力从这方面开拓境界”。梁氏倡导“诗界革命”曾讥笑“爱古”的拟古诗派为”鹦鹉名士”,向旧诗坛发起猛烈进攻。但至晚年,诗作渐趋平淡,无复“奔进的表情法”,而论诗也走上复古道路,不再“倾倒黄公度”,而服膺同光体诗派著名诗人赵熙和陈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