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昌龄※著。一卷。王昌龄确曾撰有《诗格》一书。来华游学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刚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将其携回本国,并编入了《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的全部、“地卷·六义”各则的后半、“南卷·论文意”的前半,均录自王昌龄《诗格》。现今所见国内流传署名王昌龄的《诗格》,内容与《文镜秘府论》所引出入较大;由此可知,今传本《诗格》已失王昌龄原作的本来面目,大约是由后人辑补而成的。
今传本《诗格》虽非王昌龄原作,但其中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唐代诗歌理论见解。最突出的是书中对诗歌意境※问题的阐发。“诗有三境”※一则区分诗歌境界为“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即:“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所谓“情境”,即:“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所谓“意境”,即:“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对“物境”的解释,强调情景交融,心境合一,尤其值得注意。“诗有三格”※一则讲诗歌意境的构思和生成,用“生思”、“感思”、“取思”来归纳诗人创作的复杂心理活动。以“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为“生思”,以“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为“感思”,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为“取思”,既描述了难以准确把握的灵感现象,更说明了创造诗歌意境※过程中主体心神与外在物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论述,是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学说正逐渐趋于成熟的显著标志。
今传本《诗格》的其余部分,多标示诗歌的体式、技法。“起首入兴体十四”、“常用体十四”、“落句体七”、“诗有六式”、“诗有六贵例”等则,内容或有与《文镜秘府论》所引相同或近似之处,大约真伪掺半。至于“诗有三不”、“诗有三宗旨”、“诗有五趣向”、“诗有语势三”、“势对例五”等则,恐为后人依托,亦较少新意;唯“诗有五用例”提出“用事不如用字”,“用字不如用形”,“用形不如用气”,“用气不如用势”,“用势不如用神”,将“用神”※定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富于启发性。
今传本《诗格》曾收入《吟窗杂录》※、《格致丛书》、《诗学指南》※等丛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