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密旨


唐代王昌龄著。一卷。北宋时的《祟文总目》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仅著录“王昌龄《诗格》二卷”,未言有《诗中密旨》一书;及至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方称“《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并同归于王昌龄名下。今传本《诗中密旨》并非王昌龄原作,但其内容时与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编《文镜秘府论》的有关部分相同或近似;据此推断,此书大约是在王昌龄《诗格》亡佚后,由好事者辑补而成,因而伪中有真。

《诗中密旨》共七则,多言诗格与诗病。其中“诗有六病例”所列举的“龃龉病”、“长撷腰病”、“长解镫病”、“丛杂病”、“形迹病”、“反语病”,全见于《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犯病八格”所列举的“支离病”、“缺偶病”、“落节病”、“丛木病”、“相反病”、“相重病”,也为《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所包容;唯“侧对病”、“声对病”,《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认为是可行的对偶方法而予以肯定,此处却将其纳入了应当避免的病犯之中。“句有三例”分“一句见意”、“两句见意”、“四句见意”,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所述相同。“诗有二格”称“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也近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意高则格高”之说。另有“诗有九格”和“诗有六义”两则,前者标示九种有关诗歌章法句法的格式,大体不出《文镜秘府论·地卷·十四例》的范围;后者解释“六义”的内涵,与《文镜秘府论·地卷·六义》各项释文的前半十分接近,但《文镜秘府论》均注明是皎然的见解。此外,唯“诗有三格”强调“得趣”、“得理”、“得势”,为《文镜秘府论》未曾涉及者,难辨真伪。总体来看,《诗中密者》所论虽然琐细,但确实保存了盛唐至中唐的一些诗歌主张。

《诗中密旨》有《吟窗杂录》※、《格致丛书》、《诗学指南》※等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