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碎金录


北宋晁迥※撰,十卷。是书又名《法藏碎金》。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附晁迥《道院集》后,并列于集部别集类,题名《法藏碎金》。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释氏类,俱作《法藏碎金》。晁迥裔孙晁瑮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从内阁录出,改名为《迦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瑮改其名“殊为无谓,今仍从迥原名”。作《法藏碎金录》。

《法藏碎金录》为晁迥宋天圣五年(1027)退居浚都昭德坊旧居所作,于天圣九年(1031)冬将其分为十卷。卷首有作者自序称:“予爰自弱龄逮兹暮齿,探古圣之域,窥众妙之门,涉猎儒道诸经,必也考求微旨,修身慎行,著为箴规。……暨挂冠之后,栖息乎浚都昭德坊之旧居,别茸静斋,翛然独处,素所乐欲,习以成性,手不释卷,笔不停缀。贯微臻极,深入骨髓,消忧释结,大沃襟宝,虽患思荣,亦庆缘熟,斐然章句,联翩衍溢,开陈有补,弗忍遐弃,众制词律,存乎别集。每分类例,颇烦命篇,自今听览机会,或该演劝,属文导意,靡拘详略,片言鳞次,混而编之,数无预定,兴尽当止。奉法宝而推美,非小智之自矜,故名之曰《法藏碎金录》。内有意涉重出,积习之故,前辈亦尔,不复删简。若其束于教者,或以迦谈见诮,亦无惮焉,不能以外妨内也。”其创作缘由、经过、主旨,略已记述。是书题名“碎金”,乃取《世说新语》安石碎金之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融会禅理,随物记载”,孙觌谓其宗向佛乘,以庄老儒书汇而为一,盖嘉祐、治平以前,濂洛之说未盛,儒者沿唐代余风,大抵归心释教,以范仲淹之贤而手制疏文,请道古开坛说法,其他可知,迥作是书,盖不足异。”

是书论及诗人诗作者甚多。杂糅儒、道、释三家教义为一是晁氏论诗之最明显特色。其语涉庄老、周易、孔孟、佛典。尝云:“有云得全于诗者,得全于酒者,予自谓得全于道,法喜惮悦之味也”(卷六),“天机之浅者以富贵功名为第一,天机之深者以志行理性为第一”。(卷七)认为诗歌应能弥缝“经教法门”之阙。(卷五)似更多追求释家趣味。作者时引白居易诗以证禅理,尤推祟白氏“此身是外物,何足苦忧爱”,“己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之句,推祟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贯休《山居》等体现释、道倾向的诗歌。

以格致高妙、旷达天然为诗之上品,亦是晁氏论诗之主旨。他指出“文士之格致高妙,有能注思落笔,穷理尽性而臻极者”(卷一),主张诗人要做到“吐辞精敏”、“入道深密”(卷七),应能“直截晓悟于人”,善于表现名曰“天香”的“自然清气”;名曰“天乐”的“自然清音”;自为“天簧”的“所闻灵响”(卷五)。尤爱白氏诗之“词旨旷达,沃人胸中”(卷一),可见其求朴无华的诗学观点。

《法藏碎金录》中所论及诗人,从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庾阐、庚信,唐五代的李白、白居易、杜牧、张、杜荀鹤、贯休、司空图、徐寅、陆龟蒙到宋代的潘佑等,不下数十人,作者虽大多籍以阐述禅道,却也不乏精到之语,如对不同时代诗人“才思暗合”的问题,便指出此乃“古今无殊,不可怪也”(卷六),并举例加以说明。应该看到,晁氏论诗的主导倾向是消极的,他主张诗人应委顺知命,超脱尘寰,不要以“时情物态”来“刺鲠其心”,对白居易晚年诸如“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定”之类诗句赞不绝口,推祟备至,便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就其总体而言,是书以宣扬客观唯心论和宗教思想为主,尤注重阐发释氏禅理,文学色彩不足,即便论诗,也常强以禅理释之,故虽间有可取之处,文学上价值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宗门语录之类”,至为允论。

《法藏碎金录》现有《四库全书》本,晁瑮宝文堂刻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