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马光※撰,一卷。是书一名《司马温公诗话》,又名《续诗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部小说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作者小引称“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盖续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也……光德行功业,冠绝一代,非斤斤于词草之末者”。其诗论观点与欧阳修《六一诗话》※相近。作者虽系史学家,并不以诗著名,然其评诗却极具眼力,所标佳句多为世所公认。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品第诸诗,乃极精密,如林逋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魏野之‘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韩琦之‘花去晓丛蝴蝶乱,雨余春圃桔槔闲’,耿仙芝之‘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吹暖卖饧天’,寇准之《江南春》诗,陈尧佐之《吴江》诗,畅当、王之涣之《鹳雀楼》诗,及其父《行色》诗,相沿传诵,皆自光始表出之”。对诗歌之评析,亦不乏精到之见,如评杜甫《春望》:“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深入发微,极精辟深刻。再如评后人改魏野诗“烧叶炉中无宿火”之“叶”为“药”,认为“不惟坏此一字,及并一句亦无气味,所谓求益反损也”,足见其对诗歌内涵之把握,字句之辨析,均能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妙中理解,为他诗话所不及”。
该书力主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要求诗歌立意深远,含蓄蕴藉,但不能冷涩生硬,使人不得要领。并以其父《行色》诗“冷于陂水深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犹赖丹青无可画,画成应遣一生愁”为例,说明应“状难写之景”。对魏野“诗效白乐天体,真宗西祀,闻其名,遣中使召之,野闭户逾垣而遁”之行为,大为推祟。作者也提倡诗歌应有规戒之风,这些,无疑都有积极作用。
因是书乃作者为补《六一诗话》之遗而作,故书中所记之事多与欧阳修《六一诗话》内容有关,具有与《六一诗话》相参证的意义。如《六一诗话》有“意在言外”说,司马光则引《诗经》”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句,说明“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如论文德殿朝士戏谑诗、王绅宫词、陈亚捷对、鲍当《孤雁》诗、韩圣钦之卒诸条,皆分别与《六一诗话》中两京士大夫纪实诗、王建宫词、赞宁捷对、梅尧臣《河豚》诗、梅尧臣之卒诸事相类,而记宋初九诗僧名与诗集亦为对欧氏称“九僧诗集已亡”并佚其八僧之名的补正。
从体例上看,是书三十一则中有二十余则按人列条,分别评品了惠宗、郑文宝、鲍当、林逋、魏野等人诗作,大致一人一则,这也为后来的诗话开拓了道路。《温公续诗话》与欧阳修《六一诗话》、刘攽《中山诗话》※均为北宋早期诗话之代表作品,都有以记事为主,但兼涉品评、考证、议论之特点,它们的相继出现,初步创立了诗话的基本格局、体制,在我国诗话史上有重要作用。
是书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