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魏泰※撰。《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计七十条。《宋史·艺文志》著录于集类文史类,《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
是书论诗,主“余味”※说,与《石林诗话》※颇相近。作者认为:“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无穷,咀之而味愈长。”“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其不知手舞足蹈;又沉厚人伦,美教化,动天地,感鬼神乎?”这里的所谓“余味”,就是指诗的韵味、趣味。其既强调诗歌自身必须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又从诗人和读者两方面着眼,强调诗歌形象的内涵给予人们以无穷联想而产生深远强烈的美学效果。以“味”论诗,陆机发端。此后,刘勰认为诗味来自诗人“入兴贵闲”、“析辞尚简”,来自作品的“辞约旨丰”、“事近喻远”,进一步赋予“味”以诗歌美学内容。钟嵘则提倡“滋味”※说,认为“使味之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唐末司空图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味”视为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有属性。宋代诗论家多爱以“味”论诗。魏泰的“余味”说的提出,既是对前人以“味”论诗的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它特定的现实意义。他坚持以“余味”为论诗的艺术标准,对北宋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的诗风进行反思和批评,具有首创意义。他批评韩愈以文为诗,认为“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尔,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批评西昆体诗人“作诗务积故实,而语意轻浅”;批评欧阳修的诗“少余味”;批评苏、黄的诗“逞豪放而致怒张”,认为黄庭坚作诗“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不过是拾羽失鹏而已。这些意见,颇中当时苏、黄诗风之病。
《临汉隐居诗话》对唐、宋一些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成就得失都有评价。如“韦应物古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古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石延年长韵律诗善叙事,其他无大好处。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庆也”。“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
《临汉隐居诗话》提出“造句之法贵峻洁不凡”、“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之见解,并批评了诗人自赏的不良风气。尚有诸多关于诗歌本事的记述,用事造语的考释和寻章摘句的欣赏,大都写得娓娓动人。
是书版本很多。有《知不足斋》本、《龙威秘书》本、《七子诗话》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古今说部》本、《萤雪轩》本,均为足本。《说郛》本、《古今诗话》本、《历代诗话》本、《奇晋斋》本、《学海》本等,均有残缺。今传名本以《知不足斋》本为最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