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靖康缃素杂记》,北宋黄朝英※撰。《缃素杂记》因被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能改斋漫录》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大量征引,故推其成书于北宋末年,从全书丝毫没有家国之痛的迹象观之,则可推知其写成于北宋沦丧之前。今存《缃素杂记》十卷,共载九十条。然据《郡斋读书志》云:“所记二百事。”则今存文字仅为原书的一半还不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盖明人妄有删削,已非完书矣。”从《演繁露》※、《野客丛书》※、《苕溪渔隐丛话》※、《艺苑雌黄》※、《说郛》等书引录的条目来看,也证明很多条目为今本所无。由此可见,明以前当有足本《缃素杂记》行世。《缃素杂记》今有《丛书集成》本、《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唐宋丛书》本、《说郛》商务本、《说郛》纽氏本、《说郛》明钞本。
《缃素杂记》是宋代笔记中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宋代考据之学发展递变的第一手资料。随笔对散见于诗词、楹联、传记杂文中的诸种事物进行考据论证,内容包括职称、方言、民俗、医药、草木、季节等各种项目中有关名目的探源和阐释以及科场,词林中轶闻掌故的介绍等。其中虽常称引文人诗句,多数并不是意在论诗,而是为证明对一事一物的有关论点所作的引用。有一些单独议论诗文的条目也主要是考订用事、词语之来历,只有很少几条论及诗之立意、用韵等,但其观点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认为作诗可用俗语,并以苏东坡《避谤》诗用俗语为例,证明采俗语入句,若了无痕,便是点瓦砾为黄金,会起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论李义山《锦瑟》一首,对东坡“适怨清和”的评语作了具体分析,曰:“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瑰迈奇古,信然。”即从“立意深远”的角度对《锦瑟》一诗作评价,颇具新意。举杜少陵“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及字韵”及东坡《与陈季常》等诗的用韵来反驳世俗相传的“古诗不必拘于用韵”的说法。但由于他以几篇诗的用韵方法来判定古诗是否拘于用韵”,不免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这一点《苕溪渔隐丛话》已作了反驳。
《缃素杂记》作为考据型的笔记,成书后即有一定影响,但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辨正古今讹舛,校定史传得失,诚有补于学者。”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则认为:“其书亦辨正名物,而学颇迂僻。”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所说除自芍药握椒一条外,大抵多引据详明,皆有资考证,固非漫无根底,徒为臆断之谈”是较为公正的一种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