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谠※撰。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小说类,不分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作八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著录于子类小说类,唯作十卷;又《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类,作十一卷;《四库全书》所收,作八卷。此书传至明初即已亡佚,明代仅有嘉靖初年齐之鸾所刻残本,明《永乐大典》亦曾搜求采辑。清《四库全书》即据齐之鸾残本与《永乐大典》所辑增补成八卷。
王谠之撰《唐语林》,其书名及体例实仿《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事搜逸,品藻人物,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种门类,王谠《唐语林》除取《世说新语》三十六种门类外,又增设十七种,共五十二种,今五十二种名目犹存。又原书卷首有采用书目一帙,记载所引五十种书目。此五十种著作,相当部分今已失传。赖《唐语林》而录其所载,存其旧貌,亦可见《唐语林》保存前人诗学和典事资料的作用。
《唐语林》记载各种人事典实,其中一些涉及到诗歌方面,如记载了李白、杜甫、王维、李贺、刘禹锡、王勃、韦应物的有关史实,尽管这些史料本身也许是当时的传说,带一定的客观性,但选择何种资料排列,还是反映了编纂者的某些思想,体现了王谠对唐诗的看法。如记载元和以后文学风尚曰:“元和已后,文笔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大抵天宝之风俗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王谠对元和体颇为不满,其“诗人多穷落之士”条云:“……宰相杨嗣复曰:‘今之能诗,无若宾客分司刘禹锡。’上无言,李珏奏曰:“当今起置诗学士,名稍不嘉,况诗人多穷薄之士,昧于职理。今翰林学士皆有文词,陛下得以览古今作者,可怡悦其间。有疑,顾问学士可也。陛下昔者命王起、许康佐为侍讲,天下谓陛下好古宗儒,敦扬朴厚。臣闻宪宗为诗,格合前古。当时轻薄之徒,摛章绘句,聱牙崛奇,讥讽时事,尔后鼓扇名声,谓之元和体,实非圣意好尚如此。……”王谠颇推崇杜甫,杜甫之外,对风调清拔,不食人间烟火的韦应物也颇赞赏,“韦应物诗有风韵”条和“工诗各有所得”条说:“韦应物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吴兴僧昼一,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献。韦皆不称赏,昼一极失望。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吟讽,大加叹赏,因语昼一云:‘几致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一,服其能鉴。”此外,如记王勃作文,谓“王勃凡欲作文,先令磨墨数升,饮酒数杯,以被复面而寝。既,援笔而成,文不加点,时人谓为腹稿也。”记“李白作《蜀道难》之因”、记“白居易评徐凝、张祜诗”,均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有《说郭》本、《四库全书》本,以中华书局排印本为完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