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诗话


北宋蔡絛※撰。是书著录,《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收于集部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云:“题为无为子。或曰蔡絛使其客为之也。宣和间,臣寮言其议论专以苏轼、黄庭坚为本。奉圣旨,蔡絛落职勒停。”《独醒杂志》、《能改斋漫录》亦有此语。《万卷堂书目》称为蔡絛撰,盖“絛”、“絛”形近致误。《近古堂书目》称为陈直斋撰,则更误矣。

《西清诗话》论诗颇有见地。崇尚文气和笔力,谓孟浩然咏洞庭诗“空阔无际,气象雄张”,杜甫咏洞庭诗则使人“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并且反对拘泥声律音韵,而削弱文气,称“自齐梁后,概拘以四声,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文气安得不卑弱。惟陶渊明、韩退之摆脱拘忌,皆取其旁韵用,盖笔力自足以胜之。”又主张变化自得。言变化者,如云:“薛许昌答书生赠诗云:‘百处如一首,卷初如卷终’。讥其不能变态也。大抵屑屑较量,属句平匀,不免气骨寒局。殊不知诗家要当有情致,抑扬高下,使气宏拔,快字凌纸,又用事皆破觚为圜,剉刚成柔,始为有功者,昔人所谓缚虎手也。”言自得者,如云:“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盖格有高下,才有分限,不可强力至也。”又说“本分家风”,“盖不可无”,强调诗歌创作的艺术个性。《西清诗话》还提出了诗与画关系问题,谓“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并进而指出画长于状景,而诗长于抒情,故“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西清诗话》又称“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论虽非蔡氏首倡,却涉及诗歌艺术特点,强调诗应含蓄、耐人寻味。此外,关于离合体、斡旋法、诗用俗语等的论述,也颇具参考价值。

此书原有三卷,见《直斋书录解题》、《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澹生堂书目》诗文评类作五卷,疑误。《万卷堂书目》杂文类作一卷,恐是节本。此外诸家著录者,大都为抄本,如《季沧苇书目》、《述古堂书目》、《艺风堂藏书记》等皆然。今复旦大学图书馆亦藏有抄本三卷,但恐未必为原本。又有《说郛》残本,仅十一条。此外,还有辑佚本,郭绍虞、罗根泽根据《苕溪渔隐丛话》※、《竹庄诗话》※、《诗林广记》※、《能改斋漫录》、※《野客丛书》※等,分别辑得一百十二条和一百零七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