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辙※遗言,苏籀记录整理。《栾城先生遗言》一卷,《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是书为苏籀追记所闻于祖苏辙之语,故曰“遗言”。苏辙性情沉稳简洁、为文汪洋淡泊,有《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集》等著作行世,是个有独到见解的文艺理论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辨论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
苏辙论诗,颇以儒家诗教为归,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和诗歌所表达的“义理”。在《诗病五事》中苏辙曾论“义理”、“文气”。为“文者,气之所成”,气奇则诗佳,而“奇气”又出于代表诗人人格之美的“义理”,故把“义理”推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栾城先生遗言》一书开卷便又称“义理”为“孔子一以贯之者”,即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儒家的伦理规范和政治原则。并用“养气”的观点论李白诗,言其诗“似有人开明月直入”颇有“奇气”。这种“文气”之说可以说是有一定价值的文学理论。但他恪守儒家诗教,忽视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坚持“义理”之说,会导致对诗歌艺术规律的违背。
《栾城先生遗言》还认为,作诗“各自用其才”,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舍弃自己的性情而专门去模仿一个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比起苏轼的才情来,苏辙则更近于理学,更接近于循规蹈矩,对诗文为小技的看法,也更坚定不移,因此,苏辙一直教训他的后代们,不必专务诗章,斤斤计较于词采,而是有余力则为诗,《栾城先生遗言》说:“读书须学为文,余事作诗人耳。”对于唐代声名逊于王维、孟浩然的另一位田园山水诗人储光羲,苏辙也看出了他蕴于平淡中的好处:“唐储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言下之意,储当在渊明与王维之间。又谓张耒的诗,晚年似不如其盛年所作,“公言张文潜诗云:‘龙惊汉武英雄射,山笑秦皇烂漫游。’晚节作诗,似稍失其精处。记皆可信,其说亦可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