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原书久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录出,收于子部杂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乃其易班东归时所撰,录以示其子者。杂论经史文义,凡五万余言,自序以为无牴牾于圣人,其间援据史传,颇足以考镜得失。杂录前贤懿言微行,亦多寓惩劝,虽持论间有未醇,其援引证据,亦未能和《客斋随笔》之博洽,而语有本源,瑜多瑕少,要亦说部之善本也。”谢采伯论诗文,主张“贵立意”,要有“骨”。如:“余与客论文曰:‘今人文不及古人藻绘处。’客问曰:‘如何是藻绘处?’答曰:‘古人文纯是骨而后藻生焉。今人文尚无骨,安敢望其藻绘处?’客又问曰:‘如何是骨?’答曰:‘立意是也。字古不如语古,语古不如意古。’又如“果斋先生云:‘作诗写字都先要有骨,则其进未易量。”谢采伯提倡“为文三多”:“节孝先生曰:‘文字要多作,多作
方思熟。余无日不为文,无时不吟哦。’欧阳公谓:‘为文有三多:看多、作多、商量多。’苏文定公云:‘前辈文但看、作多。’”他认为杜诗、韩笔、颜书,分别为盛唐诗、文、书法集大成者,对其推重备至,“无名之人与警策诗句,其实有优劣。天生奇材,天然奇句,皆无对。如钟王、羲献、欧虞、李杜、韩柳、颜柳,优劣自显然。故梁武帝、萧子云评书皆云‘子敬不及逸少,逸少不及无常。’杜诗、韩笔、颜书,规摹大体,气韵高古,余则失于华巧有余。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红药当阶翻,苍苔缘砌上’,‘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树’之类,则第二句便不及”。谢采伯推崇苏轼,认为“东坡笔下无一点尘气,小范老子胸中有十万兵机。”观是书,本非专论诗文,实乃杂著笔记之类作品,但间杂有论诗之处,亦颇可采。然其文学地位不高,保存史料,仅供后学研究作参考而已。此书久佚,今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收录的《永乐大典》本,《琳琅秘室丛书》本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