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楙※撰。共三十卷。是书以考史为主,兼论诗歌。王楙说诗,以考证为主,考察诗体诗格,如五言诗、拗句格、药名诗、鸟名诗、重押等,尽力探求最早出处。王楙的这些考证,对诗史的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材料。但通观《野客丛书》一书,其论诗更有特色的是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王楙在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评论时,尤注意对诗人情感心理的体验,因此,他对一些诗歌的理解就显得比较深入和细腻。他对《西清诗话》※评杜甫诗歌的再批评,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西清诗话》在对杜甫的一首诗歌进行评论时说:“人之好恶,固自不同。子美在蜀作《闷》诗,乃云:‘卷帘惟白水,隐几亦青山’使余著此,从王逸少语,当卒以乐死,岂复有闷邪?”对此,王楙在《野客丛书》中反驳道:“仆谓《西清诗话》此言是未识老杜之趣耳,平时见青山白水固自可乐,然当愁闷无聊之时,青山白水,但见其愁,不见其乐,岂可以常理观哉?老杜在蜀栖栖依人,无聊之甚,安得不以青山白水为闷邪?曾子固谓:‘以余之穷,足以知人之穷’余固知子美之言为不妄也。”这里王楙涉及到诗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王楙认为,在一般人看来,青山白水是可以令人陶醉不已,但对一位仕途多舛,内心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来说,则不能“以常理观”。因为此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已移植到客观景物之中,客观景物已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诗人笔下的景物已与他内心情感融会一体,达到了所谓的“情景交融”的境界。
王楙在这则诗话中涉及到的第二个诗学内容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王楙引了曾子的话,“以余之穷,足以知人之穷”,然后得出结论说:“余固知子美之言为不妄也。”这说明他已认识到,读者在阅读诗歌作品时,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给他的意义,而且还可以主动地将自己的感受、体验投入进去,这样才能更加真切地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诗歌作品的美学内蕴。
《野客丛书》,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补》著录于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