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师录


南宋王正德※撰。四卷。前有自序,称绍熙四年(1193),成书当于此时。又称疲于酬答,录此以代口述,使问者归而求之有余师,因题名《余师录》。是书辑录前代论文论诗之语,自北齐下迄于宋,虽习见者较多,而当时遗籍今不传者,亦往往而在。其采集众说,不参论断,而去取之间,颇为不苟。至以“陈长方”误作“陈长文”,以《青箱杂记》作者误为“钱希白”之类,自序已予说明:“若夫岁月之后先,字画之谬误,彼此之是非,名称之不伦,皆不复次第推择。观者以意求之,余之志也。”

《余师录》论诗崇尚杜甫,称古今诗人中“杜子美为首”(卷四引苏轼语),以杜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卷一引陈师道语),故一再强调“学诗当以子美为师”。作者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主张“有为而作”(卷四引苏轼语),并以此作为评判诗歌优劣的一个标准。如论杜甫《北征》与韩愈《南山》,认为前者“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故“不可无”,后者但求字句“工巧”,“虽不作未害也”(卷四引范温《潜溪诗眼》)。又谓诗要“气质浑厚”,有“高古气味”,王粲、鲍照等诗人得之(见卷一晁补之所论)。谓作诗“患意不属”,“即不若且休”,应“养锐以待新意”;不出新意,则“譬如力不敌而苦战,一败之后,意气沮矣”(卷三引吕本中语)。偏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标举意“新”、格“高”、味“古”,为王氏论诗的基本内容。及论作诗技巧,倡言“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卷三引吕本中语),强调锻炼;但反对“雕琢”,以“无斧凿痕”为佳(卷二引黄庭坚语)。并析悉韩愈《虢园二十一咏》仅二十字,胜于《石鼓歌》累数百言,原因即在前者“不假琢磨,得之自然”,后者“注意造作,求以过人”(卷二引张舜民语)。总之,《余师录》采集众说,自有取舍标准,诗论观点即寓其中;又不随时论以人废言,难能可贵。

《余师录》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今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