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俞文豹※撰。四卷,分正录、续录、三录、四录,各一卷。此书记载南宋末年社会情况,广泛涉及宫廷、官吏、科举以及草野百姓,内容颇杂,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四录成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系晚年之作,《四库全书》独推许之,以为“学问既深,言多醇正”,收入子部杂家类,题作《吹剑录外集》。
此书论诗,强调诗本吟咏情性,不可强为,“有其才,有其时,有其兴”,能“随时遣兴,即事写情,意到语工”则为之,即要有现实生活所触发的真实感受,有艺术表现的才能,“如机动籁鸣”,得之自然而有“生气”、“风韵”,能“感发”人意,反对靠“思索”、“模仿”、“斧凿”和“饾饤故事”成篇。主张诗歌体裁、风格的多样化,以为“诗非一家,其体各异”,“诗不可无体,亦不可拘于体”,反对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以致“世遂靡然从之,凡典雅之诗,皆不合时听”的状况。重视“气象”即诗歌神情气概风貌的总体表现,要求诗有“浑涵气象”。其不满于“晚唐体”,极力推崇“中唐全盛之体”,就因为“晚唐体”“局促于一题,拘孪于律切,风容色泽,轻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是一种“哀思之音”,而“中唐全盛之体”则有“李、杜、元、白之瑰奇,长章大篇之雄伟,或歌或行之豪放”,概而言之,即有“浑涵气象”。而气象之广大或蹙迫,此书借用赵南塘的话,以为“存人胸襟,不系体格”,即与诗人的抱负、气概、情操、眼光等主观因素相联系,“若气象广大,虽唐律不害为黄钟大吕,否则手操云和,而惊飙骇电,犹隐隐弦拨间”。此外,此书还认为,“诗人之意,多在言外”,诗贵含蓄,忌“浅露”,但又要“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如《禹庙诗》“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联,“一‘生’字、‘走’字,古庙顿有神气”;《望弟未至》“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联,“望人未到之时,抑郁蕴结之情,‘抛’与‘嗔’字尽之矣”。
此书论诗,寥寥数条,不成系统,但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多有批评,虽不及严羽的“取心肝”,却能切中流弊,而于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近乎严羽※,亦确有精到之处,值得重视。
《吹剑录》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知不足斋》本。又,读画斋刊《吹剑录》,无外集,钞本。今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新版《吹剑录全编》本,张宗祥校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