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纪闻


南宋王应麟※撰。是书二十卷,乃以笔札辑编而成,为考据评证之作。凡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志一卷。成书于元初,又据跋云,直至元泰定二年(1325)始刊。是书历来影响颇广,评价较高,多有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

《困学纪闻》卷十八专为评诗。其中较多篇幅考证诗事故实、地域名物以及辨析诗体句法渊源。如考杜甫《石壕吏》其村为陕州陕县石壕镇(今河南省陕县东)。如指出回文诗在东晋时前秦诗人窦滔妻苏蕙之前,傅咸、温峤已作过,并非始于苏蕙,而始于何时亦没有坐实。凡此说明王应麟治学严谨,考据惟实,诗论审慎,故颇多可采。该卷亦精掇众说,评品诗家,且言简意赅。

与他人不同的是,王应麟以其博洽多闻而贯通古今,又以学者眼光探微,故能深鉴妙旨,评诗亦若评人。如云:“‘更无柳絮随风舞,惟有葵花向日倾’,见司马光之心;‘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见东坡公之心。”可谓一语中的,分别点明司马光扶翼左右的政治抱负与苏轼晚年的旷达态度,后人亦见称引。又如,“少陵善房(琯)次律,而《悲陈陶》一诗不为之隐;昌黎善柳子厚,而《永贞行》一诗不为之讳。公议之不可掩也如是”一条,赞许杜甫、韩愈二人的正直品格。同样如评论陶渊明诗酒其人,尽管前人有各执一篇而露微辞,然王氏评之曰“何伤于日月乎?”并援引苏轼“古今贤之贵其真也”的评语予以首肯,言之公允。这种评论,不仅显出学者风度,而且本于孟子提倡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再则,如从“陶靖节(潜)之读《山海经》,犹屈子(原)之赋《远游》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悲痛之言,可为流涕”等条评语来看,王应麟评诗,在诗品、人品上推重真诚。可以说,王应麟在评论方法与作风上保持了我国古代一种良好的传统,这也是《困学纪闻》的可贵之处。

艺术上,王应麟赞同新意,又贬抑雕琢。他比较李义山咏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与马子才咏文帝诗“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擢郎”句,谓之“虽同一律,皆有新意”。也就是说,虽可沿用前人句法,却须点化创新,如同己出。且如宋任尽言《七夕》诗“切勿填河汉,须留洗甲兵”句,道出他人所未道者,王氏也赞之“意亦新”。相反,宋梁克家赋《梅花》诗云:“九鼎变调终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王氏不以其宰相位高而直言曰“失于雕琢”。至于讲究用字,历来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优良传统,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亦有涉及。如引证韩愈的话,“六字常语一字难”,并摘录《文心雕龙》语,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些话其义自明,关键处确实说是“易字难于代句”。

虽然该书还谈到学诗须“多读”,要忌平易,忌奇僻,忌怪诞,忌说功名,但都一麟半爪,况且涉及到对诗人的评价尚需斟酌。毕竟《困学纪闻》评诗部分的主要价值如同全书一样,在于考证辨析。而这,也正是宋代散见于笔记的诗话著作之一大特色,对于诗歌创作及其发展的了解当可裨补。

是书刊本较多。元代尝有刻本,牟应龙、袁桷为之序。历明迄清,阎若琚、何焯均校勘评注,有四库馆传抄本。后翁元圻复注,即余姚守福堂家刻本与长沙重刻巾箱本《翁注困学纪闻》,又录阎、何等七人笺疏集证,有《困学纪闻》(七笺附集证)通行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又影印元庆元路刻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