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潜志


金代刘祁※撰。时遭金末丧乱,“独念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人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因暇日记忆,随得随书”(《归潜志·序》),因其堂名题曰《归潜志》。共十四卷,一至六卷,悉为金代人物小传。其中多为著名的诗人,如赵秉文、李纯甫、雷渊、李天英、麻九畴、辛愿等;七至十卷,杂记逸事。其中卷八、卷九专记诗评、诗论,是典型的随笔体诗话。第十一卷,记金哀宗亡国始末。第十二卷,记崔立立碑事。第十三卷是杂说。第十四卷附录诗文。《四库全书总目》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实际可视为记载金源诗坛面貌的诗话。首先,该书记载了金源诗风的变化、各家的论诗主张以及各派纷争的情况。作者指出:“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诗风“浮艳”。南渡后文风一变,诗多学风雅,多法唐人李、杜,一扫辽宋余习。该书还记载了赵秉文与李纯甫的对立:赵主平淡,李喜奇怪;赵说:“文章不可执一体”,主集成,李要“别转一路”,“文字止一体”;赵论诗专法唐人,李论诗与黄庭坚接近。还记载了王若虚与雷希颜的争论,正大时,二人同修《宣宗实录》,王好平淡纪实,雷尚奇峭造语;王主张“贵不失真”,雷主张“作文要有句法”;王批评雷“好用恶硬字”,雷讥讽王“持论甚高”。这些记载说明作者能从全局来反映金代诗坛的情况,见识很高。其次,该书还发挥了作者对诗的见解,说“诗者发喜怒哀乐之情”,“使人诵之,至有泣下者”,不感动人的“非诗也”。抓住了诗的重要特征。还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也。”概括了唐宋文学的特点以及金元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很有见地。本书所记多是作者亲自经历,详实可信,元代史官认为“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征者焉”(《金史·完颜讹可传》)。康熙时编《全金诗》以《归潜志》补其不足,是研究金代文学的重要史料。有《学海类编》本、《淡生堂余苑》本,但非足本。另有《知不足斋丛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崔文印点校本,前有说明,后有附录,颇便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