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撰。一卷,凡二十四则,篇幅不长,专论汉、魏古诗,不涉及杂事和考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前七子的诗话代表之作。
徐祯卿论诗,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重情贵实:“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忧则为吁戏,怒则为叱咤。然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然情实眑眇,必因思以穷其奥;气有粗弱,必因力以夺其偏;词难妥帖,必因才以致其极;才易飘扬,必因质以御其侈:此诗之流也。”十分强调情感对诗歌创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音、声、韵、词的重要性。这是就创作而言。又说:“夫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荆轲变徵,壮士瞋目;延年婉歌,汉武慕叹。凡厥含生,情本一贯,所以同忧同瘁,同乐相倾者也。……若乃歔欷无涕,行路必不为之兴哀;愬难不肤,闻者必不为之变色。”作者与读者之间感情是相通的,唯具有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为之兴哀,为之变色。这是就作品的社会效果而言。徐祯卿又从“情无定位,触感而发”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因情立格”的主张:“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譬如写物绘色,倩盼各以其状;随规逐矩,圆方巧获其则。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诗歌是写情的,情有多方,故艺术表现手法也要相应变化,恰如其分地传达感情。这样,情为本,格为辅,诗歌的形式、风格要为不同的情感服务,而不能让丰富多变的情感受制于某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和风格,得不到充分的表现。
二是由质开文:“由质开文,古诗所以擅巧。由文求质,晋格所以为衰。若乃文质杂兴,本末并用,此魏之失也。”在文与质的关系上,孔子曾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早已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原则。徐祯卿则认为质是第一位,文次之。这与他的重情贵实说是相通的,在此基础上他又区别为“由质开文”、“由文求质”、“文质杂兴”三种类型:晋诗由文求质,本末倒置,其格因之为衰,魏诗虽文质并重,但主次不分,亦不可取,唯有先秦两汉古诗由质开文,主次分明,所以格高。
总的说,七子的诗论都有复古的倾向,徐祯卿“重情贵实”、“由质开文”说针对当时“台阁体”的形式主义诗风,以情实为本,以质朴为宗,去追摹汉魏古诗的格调、文辞,本身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深刻的内涵,对以后胡应麟的《诗薮》、陆时雍的《诗镜总论》有较大影响。胡应麟说:“严仪卿论诗,六代以下甚分明,至汉魏便鹘突。……昌谷始中要领,大畅玄风。”“以易百世,其言不易矣。”(《诗薮》)评价甚高。
《谈艺录》收录于《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格致丛书》、《学海类编》、《历代诗话》※等丛书之中。《历代诗话》系清人何文焕所辑,中华书局1981年曾排印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