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老堂诗话


俞弁※撰。二卷,凡一百五十二则。据作者自序称:“扁一室曰‘逸老堂’,曰居其中,铅椠编帙,未尝去手,意有所会,欣然笔之。久而成帙,勒为二卷,藏诸箧笥,因名曰《逸老堂诗话》。”此书无完整的构想,统一的体系,属于札记类型的诗话。内容包括评论、考证、笺释、杂记等,涉及诗、词、文、书、画等艺术门类,显得有点芜杂,然而,在那些偶有所感,信笔写成的条目中,仍有不少可取之处。

俞弁论诗有以下宗旨,一是主张风雅教化:“卢疏斋云:‘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夫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斯得性情之正。古人于此观风焉。’”“蒋少傅冕云:‘近代评诗者,渭诗至于不可解,然后为妙。夫诗美教化,敦风俗,示劝戒,然后足以为诗。诗而至于不可解,是何说邪?且《三百篇》何尝有不可解者哉?’”二则都是称引别人的论诗之语,实则也代表了俞弁的观点,他曾明确地表示诗歌创作应该“有所感而赋”,提倡语言通俗易懂,称赞“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斥责李东阳对“乐天赋诗,用老妪解,故失之粗俗”的批评是毫无道理的“妄谈”,这些见解都可以归溯到儒家的教化说,从中找出根据。

二是诗分工拙,无论唐宋:“古今诗人措语工拙不同,岂可以唐宋轻重论之?余讶世人但知宗唐,于宋则弃不收。如唐张林《池上》云:‘菱叶乍翻人采后,荇花初没舸行时。’宋张子野《溪上》云:‘浮萍断处见山影,小艇移时闻草声。’巨眼必自识之,谁谓诗盛于唐而坏于宋哉?瞿宗吉有‘举世宗唐恐未公’之句,信然!”通过作品工拙的比较,而不是通过先入为主的观念得出结论。这种作品比较也是对宗唐抑宋风气的一种反抗。由于俞弁只以工拙论作品,所以没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对同时人的诗歌评论也较公允,符合实际情况。

三是提倡多读书:“老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葛常之《韵语阳秋》云:‘欲下笔,自读书始。不读书,则其源不长,其流不远,欲求波澜汪洋浩渺之势,不可得矣。’萧千岩云:‘诗不读书不可为,然以书为诗则不可。’严沧浪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恐非碻论。”俞弁此话非泛泛而谈,他自己读书就十分仔细,并对一些文学作品加以考订,常能发前人所未发,颇有价值,如这样一则:“杜诗‘苔卧绿沈枪’,绿沈,以漆著色如瓜皮,谓之绿沈。《南史》任昉卒于官,武帝闻之,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绿沈瓜,既今西瓜也。”这一考订钩稽有得,能加深对杜诗的理解,也见出俞弁读书的用功。

《逸老堂诗话》撰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然不甚流传,直至1916年丁福保得到一抄本,编入《历代诗话续编》,方有印本行世。中华书局1983年曾排印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