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薮


胡应麟※撰。共二十卷。分内编、外编、杂编和续编四部分。内编六卷,分论古、近体诗;外编六卷,分论由周至元各代诗歌;杂编六卷,其中遗逸、闰余各三卷,补述亡佚篇章,论述五代、南宋和金代诗歌;续编二卷,论述明代洪武至嘉靖时期诗歌。全书约二十万字,体例清晰,结构完整,是一部以评论为主的大型诗话著作。

胡应麟的诗歌理论,大致秉承王世贞《艺苑卮言》※和王世懋《艺圃撷余》※的观点,倡言体格声调和兴象风神,在拟古守旧的基调上又有某些新变迹象。其论诗宗旨有三,一是尚格主变,《诗薮》内编卷一,开宗明义第一则就说:“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而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三百篇》降而《骚》,《骚》降西汉,汉降而魏,魏降而六朝,六朝降而三唐,诗之格以代降也。”胡氏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体以代变”,一是“格以代降”。“体”指古诗、律诗、绝句等诗歌的体裁样式,“格”指诗歌的格调。从“体”这条线索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不同,诗歌的体裁样式也因之变化。从“格”这条线索看,诗歌的格调以古为上,以后一代不如一代。《诗薮》内编六卷,以体为序,外编六卷,以时代为序,就是本着这一观点加以引伸阐发。“格以代降”完全是复古主义论调,“体以代变”则不乏创新之见:“《骚》盛于楚,衰于汉,而亡于魏。赋盛于汉,衰于魏,而亡于唐。”“乐府之体,古今凡三变:汉魏古词一变也,唐人绝句一变也,宋元词曲一变也。”“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体穷。故宋人不得不变而之词,元人不得不变而之曲。词胜而诗亡矣,曲胜而词亦亡矣。”指出诗歌的每一体裁都有发生、鼎盛、衰亡的过程,一种诗体被另一种诗体所取代,永不停息。从各体诗歌的兴衰变更,勾勒出中国诗歌发展的轮廓,具有一种史的观念。

二是尚法重悟:“汉唐以后谈诗者,吾于宋严羽卿得一‘悟’字,于明李献吉得一‘法’字,皆千古词场大关键。第二者不可偏废,‘法’而不‘悟’,如小僧缚律:‘悟’不由‘法’,外道野狐耳。”胡应麟从严羽那儿拈得一个“悟”字,从李梦阳那儿拈得一个“法”字,将二者调和起来,构成自己的论诗主张。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他指出:“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明,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这段话说得很清楚,体格声调,有则可循,也就是法;兴象风神,无方可执,也就是悟。法是基本的,必须由法而悟;悟离不开法,却又高于法。换言之,法为格调说的内容,悟为神韵说的内容,胡应麟的诗歌理论是以格调说为基础,以神韵说为补充,这样,他为旧的格调说输入了新的血液,并向未来的神韵说迈出了一大步。《诗薮》中有二十多处直接以“神韵”论诗评诗,如称“登临、燕集、寄忆、赠送,惟以神韵为主”;称“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等等。正式把“神韵”引进诗论并赋以确定内涵的,胡应麟是第一人,这对“神韵说”※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三是崇唐抑宋而有所变通。胡应麟承七子诗学观点,仍然鼓吹盛唐诗歌:“唐人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宋人诗如披沙拣金,力多功少;元人诗如镂金错采,雕绘满前。”“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可并论乎?”然而由于看到诗歌不得不变的现实,对中唐以下每多恕词:“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今人概以中、晚束之高阁。若根脚坚牢,眼目精利,泛取读之,亦足充扩襟灵,赞助笔力。”“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今人于唐专论格不论才,于近则专论才不论格,皆中无定见,而任耳之过也。”“(宋)二百年间声名文物,其人才往往有瑰玮绝特者错列其中,今以习诗故,概捐高阁,则又诗学之大病也。”这里,胡应麟举出一个“才”字,与“格”并列,要求论者在重视格调的前提下不废才情,因而肯定了一大批中晚唐以下的诗人,并在封闭的格调说中打开一条通路。

此外,胡应麟十分推崇历代优秀民歌,在分析斛律金《敕勒歌》时说:“金武人,目不知书,此歌成于信口,感谓宿根。不知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莽苍,暗合前古。推之两汉,乐府歌谣,采自闾巷,大率皆然。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绘满眼,况后世操觚者!”认为好诗出于无意之中,信口道出,本自心源,从而否定了创作上的拟古之路。

尽管胡应麟论诗宗旨未能脱尽七子的窠臼,然而由于他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比较深切的认识,较其他格调论者更重视对诗歌艺术本质的把握,在理论上也多有发明,所以,应当充分肯定《诗薮》在明代诗话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诗薮》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存目,通行的有清末广雅书局刊本,内容有缺漏;中华书局1962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日本贞享三年(1686)重刊明本校补标点出版,是较好的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