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吟杂录


清代冯班※著。十卷。属随笔性质。其中《正俗》、《读古浅说》、《严氏纠谬》三卷与诗评、诗论有关。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论诗常与师相合。如钱谦益论诗既批判明前后七子,又讥讽竟陵派。此书亦不仅批判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论诗“如贵胄子弟依恃门阀”,又批判钟惺、谭元春诗“异乎雅流”,甚至认为他们“本非诗人”,(见《正俗》)则言之过激。书中在反驳王世贞《艺苑卮言》※“以《易林》为诗”时,称“王、李论诗,多求之词句而不问其理,故有此失”,认为仅仅有韵文形式并不就是诗,重要的是“理”即内容,即“言志、缘情”。(见《正俗》)书中对诗歌艺术规律则主张“比兴乃诗中第一要事”,“比兴是诗中作用”(《读古浅说》),因此又重视“隐秀之词”:“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者。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严氏纠谬》)这是对《文心雕龙》“隐秀”※说的发展,堪称卓积。此书《正俗》中对诗与乐府的辨析亦颇精辟,认为“古人之诗,皆乐也”,后来文人之作“不协于丝管”而称“诗”;又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本无定体,唐人律诗,亦是乐府也”,“杜子美创为新题乐府,至元,白而盛”。并批评明人李于鳞等不解诗乐的区别,其拟乐府硬性“配声,文多不可通”。《严氏纠谬》一卷一是挑剔严羽※以禅喻诗出现若干违背佛教常识的错误,二是批评以“‘兴趣’言诗”,批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说,但多拘泥严羽字面上作文章。其实严羽“兴趣”※说与其“隐秀”说在本质上并无二致。此著反映了清初诗论之一斑,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影响。但论诗评诗之语所占篇幅嫌少。

《钝吟杂录》原本十卷。另有同名一卷本,丁福保《清诗话》※据《花薰阁诗述》本收入,此本是从《钝吟文稿》及《钝吟杂录》卷三《正俗》中选辑有关乐府的六则评论而拼成,并非“冯定远原本”,须注意区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