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宋征璧※著。一卷,一百二十余条,以评论具体诗人诗作为主,在评论中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来析源辨流、褒贬得失,提出自己崇尚真实的主张。所评诗人包括自汉魏至唐的大量诗人,重点是李、杜等大家。全篇简洁精炼,言简意赅。
诗话持论的基点是强调诗歌须是诗人生活的结晶,应该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每个诗人只有从自己的“美心”※“真心”出发,才能写出有自己的特色的诗作。诗话取名为“抱真”,也即此意。这虽是受道家崇尚真、朴的影响,但却符合诗歌的艺术特征。诗话认为王维之所以能写出清新自然的山水诗,这是因为有生活:“王摩诘胸中真有辋川,非强为之词者。”有了生活,还须有作诗的兴趣才能,如果强要人作诗,就如同强要不会喝酒的人喝酒一样,势必会使人酩酊大醉,洋相百出。因此,诗话赞赏夏瑗公先生“不作诗,或强令作之,先生云:‘我不善饮,能强之饮乎?’可谓达识。”有了生活,有了兴趣才能,还要有诗人的真实性情和人格,有作诗的技巧功底。故诗话又认为:“夫诗者,事父事君所作,而出之以风云月露,非其人勿善也。”“诗人之难也,不敢有傲气,不敢有躁心,不敢有乖调。”诗话举了李白、杜甫等例子说明,李白能写出“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的诗句,这是“哀之至也”。曹植能写出《赠白马王彪》的名篇,是由于“忠厚悱恻之心”。杜甫也有亲身生活基础和情感,才能写出“沉着痛快”的“天下伤心之语”。尽管诗话强调这一点的出发点是“事父事君”的传统诗说,但重视诗人生活、感情的主张是正确的。诗话还强调了诗歌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二美”:“凡诗丽则必靡,秀则必弱。若兼厥二美,免此二憾,其思王乎!”他认为只有曹植的诗才能做到既秀丽而又不靡弱,既有内容又有文采,这是承钟嵘※的《诗品》※对曹植诗“骨气奇离,词采华茂”的评价而来。但他把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仅归为曹植一人,则失之片面。诗话具体比较评论诗人诗作时,也贯穿着这一观点。
《抱真堂诗活》据《清诗话续编》校点者富寿荪介绍有原刻本。今见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的《清诗话续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